風力發電消納形勢漸好 市場投資熱情高漲
“乘”風“興”電,對于擁有綿長海岸線以及豐富的風能資源的我國來說,是新能源發展策略下不可或缺的部分。
2018年7月30日,中國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于北京透露,上半年風電裝機超1.7億千瓦,棄風電量減少53億千瓦時,棄風率同比下降5%。而且,有18個省、市、區沒有棄風限電,總體棄風情況有了可見好轉。
方面,電網調度能力有了很大提升,電力結構趨向于平穩過渡,類似于風電這樣的清潔能源電力有了更多用武之地;另方面,就近消納向著多元化產品輸出方向發展,更貼近用戶側,電力外送基礎建設更加完善,輸送對象也有了范圍性擴張。
值得提的是,風電市場迎來了更加穩定的長遠發展基礎,社會資本的介入讓風電事業從技術創新、模式創新、管理創新以及交易創新等方面取得了更大突破。
尤其是,曾經受限于資本、技術、裝備等因素的海上風電,被推向了個建設高峰期。業內研究顯示,自2017年以來,東南沿海不少城市相繼公開了海上風電發展規劃。而截至2018年初,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規劃總和已經超過1億千瓦。
業界分析,未來3到5年內,都將是海上風電發展的強勢期,相較陸上風電可塑性更高些。再加上政策引導和鼓勵,海上風電自身發展的勢,甚至不受電價下調影響,更是獲得了不少資本的青睞。
據悉,些上市公司紛紛出手,布局海上風電,國產風電設備替代引進產品的步伐也大大加快。在這系列的利好之下,海上風電發展進入換擋提速期,并不那么出乎意料。
除了上文說到的電價政策傾斜,國內風電裝備制造崛起外,各類項目頻落地、技術進步和規?;瘮U容等都是海上風電備受矚目的原因。受益于分支域的蓬勃生機,風電整個行業散發著新活力,當然也意味著新挑戰。
按照勝劣汰的自然法則,大量參與者涌入無疑會加劇彼此的碰撞。從行業化的角度來看,這是個良幣驅劣的過程,也是構建個成熟穩定、規范高效的風電市場所必經的過程。承壓,是否會等來順勢起飛的結局,歸根究底仍是場硬實力的比拼。
因此,順政策東風不意味著有捷徑可走,真正融入風電產業市場化的變革,脫離“補貼”的襁褓,自立自強地贏得準入未來的通行證,才是上上策。